兒童語言遲緩 醫師建議早日接受語言治療

【記者林周龍/羅東報導】女童2歲半還沒有開口說過話,家人以為「大隻雞慢啼」,直到半年前看到鄰居孩子1歲半就會叫媽媽,才驚覺3歲多的孫女語言發展出狀況。在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兒童聯評中心治療師的引導下,經過半年努力,現在已經會簡單數數,讓家人鬆一口氣。
家住宜蘭的瑄瑄(化名)自小由阿嬤帶大,半年前,3歲半的瑄瑄因為沒開口說過話、日常互動反應也明顯比同齡兒童慢,被阿嬤帶到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看診,復健科醫師何春生安排瑄瑄進行語言治療,同時接受「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結果發現,瑄瑄除了語言表達落後之外,走路也不太穩、習慣墊腳尖走路,進行各項肢體活動時動作緩慢、配合度差,因此除了語言治療,也安排物理、職能治療介入。
職能治療師謝昀蓉表示,瑄瑄在感覺統合理解與處理能力方面發展尚未完全成熟,當大腦在整合來自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及本體覺等訊息時出現效率不足時,可能會影響學習注意力、動作協調及情緒穩定,在日常生活中,瑄瑄有時會出現走路容易跌倒、注意力較易分散,或在活動參與上反應較慢等情況,這些表現與感覺訊息整合的發展有關,透過職能治療介入與感覺統合活動訓練,可逐步改善相關能力。

治療團隊依據瑄瑄的狀況,設計客製化的訓練計畫,並將課程包裝在遊戲之中,包括單腳站立、跨越障礙、跳躍、跑步等,一步步提升瑄瑄穩定站立、行走的能力與肌耐力,並增加動作協調性。同時也教導瑄瑄口腔舌頭擺放位置,使用圖片、故事書、日常物品等,協助瑄瑄學習詞彙、組織語言、表達想法,持續上課半年後,瑄瑄走路變得平穩、漸漸能配合老師的指示引導,也開始能嘗試簡單數數,學習出現成效,家人與治療團隊都深受鼓舞。
語言治療師林羽希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但一般來說,幼兒約在1歲左右,會開始出現第首個有意義詞彙,例如叫「爸爸」、「媽媽」,或模仿簡單的聲音,如果孩子到 1 歲半後還沒有任何口語表達,甚至連簡單的單字都不會說,就建議帶孩子進行語言發展評估,及早確認是否有語言遲緩或其他發展問題,因為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能顯著提升後續的學習與溝通能力,傳統觀念「大隻雞慢啼」應該與時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