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史蹟!宜蘭市立圖書館鎮館之寶「兌安門」石門額遷移

(記者江柏恩/宜蘭市報導)建於清同治年間,宜蘭立圖書館鎮館之寶「兌安門」石門額,今(2)日遷移安置於圖書館前。

清嘉慶元年(1796)吳沙公率領漳、泉、粵三籍流民進入蘭陽平原,自北向南墾殖,聚落築城以踞,依開墾先後,逐次稱為頭圍、二圍、….,一結、二結、三結.。現今的宜蘭市昔稱「五圍」,係嘉慶七年(1802)開墾。噶瑪蘭城最早建於嘉慶16年(1811)、嘉慶24年(1819),通判高大鏞建門樓四座,道光10年(1840)通判薩廉重修廳城,開掘城濠,宜蘭城周圍植九芎樹亦稱九芎城。同治7年(1868)9月,通判丁承禧再度重修四城門,震平門(東門)(現新民路與舊城東路交叉處)、兌安門(西門)(現舊城西路與文昌路交叉處)、離順門(南門)(現宜蘭美術館前近舊城南路處)、坎興門(北門)(現舊城北路與中山路處)的由來。

除依八卦順位勒刻四方位石門額外,為使民眾方便於夜間出入,特在坎興門旁增闢小東門(迎春門)(現舊城北路與舊城東路交叉處)現稱城門孔。

城門額置於內外門洞的上方,依據文字紀錄判斷方位及建造的年代及築城有功的相關人士資料,是城池興建的一個重要史證。西城(兌安)門及北城(坎興)門此兩塊城門額,於日治大正2年(1913),進行市街改正,拆除宜蘭城及四城門,更闢為環市道路,即今日之舊城東、西、南、北路,古城石門額就廢棄荒郊。據地方耆老言,昔日宜蘭縣議會興建工程,從地下挖掘出這兩塊石門額,為免再度任其廢棄荒野,將每塊長114公分、寬35公分、高15公分的石門額鑲嵌於議會南邊的牆壁上,民國74年8月原址拆除時,送往文化局典藏後再由公所領回,現於圖書館供民眾觀覽。因「兌安門 」立於館舍前方遭風吹日曬雨淋,多位歷史學者大力疾呼應儘速保護古物,今宜蘭市公所將「兌安門 」石門額遷移至圖書館館內一樓大廳門口處,利於展示及維護保存。

宜蘭市長江聰淵表示,「平安順興」是依據四大城門東、西、南、北方向定義而來,屬於在地宜蘭城的歷史見證,抑是宜蘭城建設的佐證,1868年屬通判丁承禧所修建的城門額乘載著許多城市的歷史記憶及回憶,將其妥善保存以供民眾參覽,確是當務之急。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