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錫堃:臺灣民主非憑空而來.是先賢血淚澆灌而成.應予捍衛

(宜蘭大新聞中心/宜蘭報導)游錫堃院長今(23)日受邀至宜蘭大學進行演講,主題為「臺灣民主蘭城尋蹤」,現場受到吳柏青校長、蔣忠慈副教授、黃文翰助理教授及在校師生熱烈歡迎。

游院長演講時首先表示,他以身為宜蘭人為榮,宜蘭有非常多的特色,包括從大甲溪上游來到蘭陽溪的櫻花鉤吻鮭、境內的八座百岳。古云「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國泰山等五嶽雖然有名,但它們的高度仍不及包括南湖大山在內的台灣五嶽。台灣的特色非常多,台灣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高達268座,大勝日本及英國的十幾座大山。台灣各縣市各有其特色,宜蘭也有其值得自豪之處,他勉勵在座同學來到宜蘭求學之時,可以多了解宜蘭,了解宜蘭等同了解台灣。

院長接著表示,台灣是國際民主典範,台灣民主自由表現在國際上有目共睹,今年2月2日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公布2022年全球民主指數,台灣在167個國家與地區中,名列全球第10,蟬聯亞洲第1;另3月9日美國「自由之家」公布2023年自由指數,台灣在210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17名,蟬聯亞洲第2。

院長進一步指出,若中國民主化,宜蘭將成民主聖地中的聖地。宜蘭人口約佔全台2%,但宜蘭子弟在台灣追求民主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包括蘭城民主四傑:蔣渭水、石煥長、蔣渭川及郭雨新。在宜蘭不但誕生史上首次依法政治結社領導人、更出現史上六大政治結社的核心人士。今年是治警事件100週年,這是起因於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政治結社,1923年石煥長等人爭取設置「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並依法報備,但卻在同年12月16日遭台灣總督府搜索及逮捕共計99人, 最後18人遭起訴,其中就有6人是醫師,宜蘭有石煥長和蔣渭水。治警事件宜蘭人刑期佔全台30%;美麗島事件中,宜蘭人軍法刑期佔全國25%,在美麗島事件受軍法大審中的四位成員,包括陳菊、林義雄、姚嘉文及張俊宏皆為郭雨新的子弟兵,且陳菊和林義雄又在宜蘭出生,因此宜蘭的民主人文史蹟可說相當豐富精彩。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宜蘭扮演重要角色。

院長接續指出,台灣民主百年追求,二戰後兩蔣政府代替盟軍接收台灣時,實施戒嚴及白色恐怖,計有超過14萬人受難,直至1993年2月1日完成國會全面改選後,台灣才迎來真正的民主曙光。因此,1993年可謂是台灣民主元年。民主得來並不容易,台灣是華人圈的第一個民主國家、亞洲的民主燈塔,甚至打破新加坡李光耀總理曾說「民主人權是西方舶來品不適合亞洲國家」的言論,相當不容易,台灣人要格外珍惜。

游院長接續梳理「日治時期」、「兩蔣時期」到「民主時期」等歷史時序,來見證臺灣追求民主的過程。中國既有之儒家思想,其實不利於民主思潮發展,日治時期臺灣志士因逐漸受到國際間民主自決思潮影響,開始尋求自治。

院長接續補充,在1895年12月28日至1896年元月28日宜蘭發生圍城之役,受難者約1500人,燒毀民屋1萬棟,宜蘭平原大半成為灰燼。而提到宜蘭人武裝抗日就不能不提先賢簡大獅,他與雲林柯鐵虎、屏東林少貓並稱抗日三猛。簡大獅在1900年3月29日就義,日本人稱他為土匪,但其實他是英雄,院長現場吟唱晚清進士錢振鍠(1918)感念而作的一首詩〈弔簡大獅〉:「痛絕英雄瀝血時,海潮山湧泣蛟螭,他年國史傳忠義,莫忘臺灣簡大獅」,讓人無比感念與動容。

院長接續講述臺灣民主歷程,包括第一次政治結社及後來引發治警事件的政治迫害事件。他以新文學之父賴和所著〈出獄歸家〉及吟唱台中清水詩人蔡惠如所著〈意難忘〉來表述民主先賢的無畏奉獻,並還原當時民心對志士追求民主自決的高度認同與敬佩。院長並以及其個人詩作〈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百周年〉說明這些先賢不畏蠻橫禁令,千里迢迢到日本東京進行請願,甚至遭受判刑入獄的懲罰。蔣渭水跟石煥良住在偏僻的宜蘭,當時沒有高鐵、交通不便,但還是對台灣民主發展如此奉獻。

游院長說明,第二次政治結社是由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等人於1927年創立臺灣民眾黨,這個臺灣史上第一個政黨雖於1931年被迫解散,蔣渭水先生也英年早逝,但其精神遺產,卻播下臺灣人民追求民主的根苗。他以張晴川所作〈悼蔣渭水先生詩〉及莊太岳所作〈題蔣渭水遺集〉,表達對台灣先賢的敬佩。蔣渭水先生放棄從醫,滿腔熱血以一生職志投入臺灣民主運動,逝世後僅留下「蕭條數卷書」,其高尚情操值得後人緬懷。

游院長續說明,第三次政治結社成立於1945年國民政府時期,數度被迫更名的「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於1947年即遭當局解散。當時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藉二二八事件,策略性地屠殺該協會各領域的臺灣菁英。當時多數新聞媒體人士也株連受難,言論自由泯滅無存。他以呂伯雄所著〈二二八事件寫實〉以及自己詩作〈悲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說明當時沒有是非,當局加害者未受懲罰,也道出先賢為求社會進步力爭普選,竟遭政府殘忍屠殺,後續戒嚴38年,扼殺啟蒙世代前輩的努力,是臺灣追求民主史上相當慘烈的一頁。

游院長接續說明,第四次政治結社運動是雷震等人於1960年籌組中國民主黨,鼓吹成立反對黨參與選舉,以制衡一黨專政的執政黨,隨後被逮捕並被以「包庇匪諜、煽動叛亂」的罪名判處十年徒刑。他以自己詩作〈緬懷黨外之父〉,感念當時該黨另一位重要人物,有黨外之父之稱的郭雨新先生,其為推動民主永續,堅持將追求民主理念的薪火代代相傳,而對後來美麗島事件及後續的民進黨圓山組黨都帶來深遠的影響。

游院長接著提到,第五次政治結社運動是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當時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相關人等後續受到軍事審判,總刑期超過100年。之後又陸續發生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等撼動國際社會的政治暗殺事件及黨外多起司法迫害事件,包含蓬萊島案、鄭南榕案、顏錦福案及林正杰案等。他再以自己詩作〈美麗島事件感懷〉,遙想當年黨外先賢於追求民主道路上的斑斑血淚。

游院長再提到,第六次政治結社運動是1986年民進黨「衝破黨禁」於圓山組黨,從當時開拓時代周刊報導當年政府派鎮暴部隊於臺北街頭連日舉行的「衛安演習」,其肅殺氛圍宛如美麗島事件的前夕,後續歷經解除戒嚴、野百合學運、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到國會全面改選,1993年誕生的「民主國會」,以及後續的總統直選和政黨輪替。

院長接著提及,宜蘭舊城在日治時期的北門口是台灣最精彩的地方,包括蔣渭水、蔣渭川、簡大獅、石煥長、郭雨新等人都是居住在北門口附近,目前已有相關人士在考據並試著復原其故居。接著院長談到另一位宜蘭偉大先賢、宜蘭唯一的進士楊士芳,他說台南的延平郡王祠正門放置聖旨,正門口右邊是沈葆楨的奏摺,奏摺內提到延平郡王祠為宜蘭人楊士芳進士倡建。奏摺內寫道「奏為明季遺臣,臺陽初祖,生而忠正,沒而英靈,墾恩予謚建祠,以順輿情,而明大義事。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據臺灣府進士楊士芳等稟稱:『竊維有功德於民則祀,能正直而一者為神。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少服儒冠,長遭國恤,感時仗節,移孝作忠。顧寰宇難容洛邑之頑民,向滄溟獨闢田橫之別島,奉故主正朔……」。當時因明鄭滅亡,民眾在清朝的統治下,對鄭成功只能暗中祭祀,因此廟宇稱為「開山王廟」。直到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發生,日本派西鄉隆盛帶領3600人來攻打八瑤灣欲佔領台灣,之後戰死14人、病死5百多人,進退維谷,而清朝政府昏庸無能,除賠款外還承認琉球是日本的領土。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來台,基於民間對鄭成功的信仰,加上楊士芳進士倡建台南延平郡王祠,讓鄭成功正式獲得清朝政府的承認並合法化,並由清朝政府建祀立祠,列入祭典。院長強調,楊士芳進士是宜蘭的源頭,更是宜蘭的精神,楊士芳敢冒著清廷忌諱,頂著殺頭的風險,極力建議供奉致力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反應出宜蘭人反骨傲然的精神。

院長接著介紹其詩作〈西後街沈思〉,「文魁武將北門居,蔣石承薰反殖欺;若缺雨新摶黨外,戒嚴衝破復何時?」,所謂「文魁武將北門居」即是指文魁楊士芳、武將簡大獅都居住在北門,蔣渭水、蔣渭川、石渙長等人受到薰陶後反對異族殖民統治,若缺少郭雨新在黨外的努力,什麼時候才能衝破戒嚴?來感嘆蘭城民主四傑對台灣民主過程的貢獻。

最後,院長以「台灣民主,百年追求」、「先賢血淚,應予捍衛」與現場師生共勉,並引述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所言:「自由之花必須經常用暴君與愛國者的鮮血澆灌」,他指出當臺灣在面對外在強權霸凌時,應該要追隨民主先賢的堅韌精神,鞏固臺灣民主意識,自助人助,相信臺灣精神就是最好的護台良方,相信人民的防衛意志就是最佳的國防力量。

院長演講結束,全場響起熱烈掌聲,隨後院長贈送校長《衝破黨禁1986:民進黨創黨關鍵十日紀實》、《台語漢詩吟唱參考教材》及《臺灣民主蘭城尋蹤》等書籍,演講於中午12時左右圓滿結束。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