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補助門檻過高 縣議員黃琤婷為災民請命

【記者林周龍/羅東報導】宜蘭縣多個鄉鎮市遭受豪雨重創,不少民眾家中家具泡水、電器毀損、地板掀起,清理工作更是身心俱疲,宜蘭縣議員黃琤婷今(13)日為災民請命指出,現行中央及地方的淹水補助機制以「水深達50公分」作為主要門檻,表面上看似明確,實際卻與災民的生活困境脫節,呼籲政府應檢討並調整補助標準,使制度更貼近現實需求。

縣議員黃琤婷表示,過去幾天在第一線勘災時,看到許多住戶家中僅淹水20至30公分,但家具、床墊、地板與家電已嚴重受損,「50公分」門檻雖是各縣市普遍採用的標準,但實務上並不能完整反映災後的真實損失,也造成許多鄉親因水深不足而無法獲得協助,既不公平,也不符合災害補助的初衷。

 

她進一步指出,淹水時間長短往往比水深更影響損害程度,尤其許多老舊社區的屋內地面材質容易因受潮崩壞,家具也可能因長時間泡水報廢。黃琤婷質疑:「只看水深,而忽視家具損壞、結構受潮、生活功能喪失,政府這樣的補助方式是否真的公平?」

此外,對於多年多次淹水的住戶,現行補助制度並未考量「累積損害」,使得同一住戶每次只能重複面對損失、卻沒有更完善的補償或體系改善。她強調:「有些家庭五年被淹三次,損失早已不是一次性補助可以彌補。制度必須考量累積災害,而不是把住戶當成每次都從零開始。」

 

黃琤婷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檢討現行制度,並提出三點建議:

1.檢視「50公分」門檻是否過時,調整為『淹水+實際損害』的綜合判斷。

2.將家具損壞、電器受潮、地板受損等項目納入補助評估,以反映實際生活損害。

3.研擬「累積災損」機制,讓多年反覆受災的住戶能獲得更合理的補助與配套,避免災害循環造成的家庭經濟壓力。

她最後強調,災害發生後,政府的責任不只是重建,更是看見每一戶的困境。「標準可以清楚,但不能冷冰冰。制度要公平,就必須回到現場、理解人民真正的需要。」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