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欠缺羅東在地元素~羅東文化工場 期待重新啟動承載著在地人的想像乘風再起

(民視新聞/林靖芬撰稿)不知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好奇,那個停放在東光國中旁的超大飛行船,越來越像裝置藝術,看到他生意冷清,覺得很可惜。記得它一度風光,曾經金馬獎也相中這裡,當鎂光燈集聚,宜蘭的鋼體建築頓時變成孔金擱包銀,再加上建築獎項的肯定,宜蘭之光確實不容易。但號稱可運動也可藝文的羅東文化工場,對在地人來說,似乎有距離,似乎欠缺羅東著在地元素,連我阿母都不愛去。

心血來潮的某天特地去逛了一圈,外行的我總覺得大飛船可以更在地。從一樓看起,地面層柱子林立,問問同行友人,他們說感到隱隱的危機,再靠近些,鋼柱上的鏽蝕是故意?是的是的,這是設計團隊的巧思,想呈現歷史印記,但生鏽確實是給人不旺,老舊或衰敗的印象。至於建築主結構,兩大量體垂直相疊,某些角度看上去確實像是氣勢磅礡的太空船,但鋼材加上筆直剛硬的線條,視覺上不夠親近。而說到當初設計師的發想,企圖串起羅東人對林場的記憶,老實說,在儲木池邊長大的我,一直很用力的…想要找到那個連結究竟在哪裡。地面層廣場開放寬闊又穿透,偶爾有人走動,卻也好像沒什麼人會順著樓梯上去,朋友靈機一動提出建議,如果幫這座羅東地標搬個家,搬到華山去,以上這些質疑就可一一除去。

建築是門應用藝術,建設完成不去利用未免太可惜,或許加點或減少點什麼,能夠更加拉近與人的距離,回到家再次詳看手機裡的大飛機,想像著它變活潑的模樣,若藝廊的側邊以及裸露的底部,改用木料來包覆,銀色廊道這根長箭就立馬變成懸空神木,這就是羅東人熟悉的元素了。再來往柱子的頂端和量體接觸點下功夫,使其與屋頂產生脫節,加重輕量感,視覺上就不致壓迫,還有還有,營造氣氛很重要的燈光也別忘記,夜間點綴外,LED也是賺錢的商業看板,麻煩想像一下101那面會說話的外牆。至於堅硬的大鋼柱,在不破壞安全結構的情況下,或許可結合攀樹運動使用。好了,講到這兒可能有些人想開罵了,改成這樣像話嗎?不倫不類……,但公共建設本來就可被挑戰跟批判的,不是嘛?

對於太空飛船,我的想法很單純,只是希望他活化後重新啟動,承載著在地人的想像乘風再起。

標籤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