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湧泉再現生機.優化原生魚群的家園

(影音新聞)
(宜蘭大新聞中心/冬山報導)清澈湧泉再現生機,讓原生魚群回到熟悉的家園!位於蘭陽平原濕地暨溪流保育軸帶關鍵棲地柯林第二湧泉池,成為跨域合作與「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示範場域。
本次「柯林第二湧泉池-外來種魚類移除環境教育活動」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號召,攜手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農水志工團及在地組織河川教育聯盟共同合作,共計50人次參與,結合專業力量與在地參與,期望將棲地營造成可長期維持原生物種繁衍與生存的棲地,兼顧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福祉。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國土生態綠色網絡建置計畫(Taiwan Ecological Network, TEN),旨在串聯森、川、里、海,連結山脈至海岸,形塑完整的棲息地與生態廊道,建構國土生物安全網,提升淺山、平原、濕地及海岸的棲地功能。其中,蘭陽平原暨濕地保育軸帶涵蓋蘭陽溪流域、濕地與湧泉系統,是多樣水生植物、魚類、兩棲類及水生昆蟲的重要家園。
柯林第二湧泉池是該軸帶關鍵湧泉之一,過去為私有土地,後由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購買並營造成生態湧泉池,大部分水岸保留自然土坡,不僅為原生水生生物提供穩定水質與多樣棲息空間,也為周邊濕地與溪流生態提供生態支持。湧泉的清澈水源同時具有灌溉與維持地下水循環的價值,凸顯其在人類使用需求與生態維護之間的平衡角色。然而,依據本分署112年生態調查成果顯示池內存在外來種魚類入侵問題,包括雜交吳郭魚、雜交小鯽及橘尾窄口鯽,對原生魚類構成壓力。
為回應這項挑戰,本次行動導入外來種移除示範教學,藉由網捕法、垂釣法及籠具誘捕法等現場操作,移除的外來魚將由委託單位統一集中處理,銷毀或做成魚肥,不讓牠們再重返江湖!活動尾聲,透過棲地營造需求討論將各項措施具體化,提供在地維護單位作為後續管理參考。期望透過本次外來種移除與棲地營造示範,搭配農田水利署後續管理與生態監測,逐步減輕外來種影響,並持續維持湧泉的水質穩定性與生態完整性。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定義,NbS 是指採取行動保護、永續地管理和恢復自然或改善生態系統,以有效且具調適性的方式應對社會挑戰,同時提供人類福祉與生物多樣性利益。柯林湧泉的復育行動,正體現此一理念於地方層面的實踐,以湧泉水域原生魚類棲息需求為出發點,期盼透過移除外來種威脅,以及搭配外來種來源阻隔措施、濱溪帶植被營造多樣化水域環境及友善土地等措施,進行棲地管理,逐步恢復原生物種適存的條件,也透過減少人為干擾與強化生態系功能,確保族群能長期穩定生存,強化棲地在氣候變遷下的韌性。
未來,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將持續與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合作,透過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農水志工團進行生態監測與社區參與行動,藉由環境教育、棲地維護與生態觀察活動,讓在地居民、志工及學校成為保育行動的一部分。透過跨域合作與在地動員,使得柯林湧泉不僅是原生物種的避風港,更是國土生態綠網上的重要節點,為蘭陽平原注入源源不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