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雜誌39週年骨幹述說當年反六經、反火電事蹟

(影音新聞)

(記者張金源/羅東報導)前立法院長游錫堃在省議員任內創辦的葛瑪蘭雜誌,明(11)日適逢創刊39周年,游錫堃有感於當年大家經辦雜誌的辛苦,他作為創辦人現在有機會是以今天請大家來敘舊表示感謝。

游錫堃陳述說,葛瑪蘭雜誌發行時間前後共4年4個月,那時候宜蘭縣發生許多事,雜誌是1986年5月11日成立,民進黨9月28日組黨,那時候包括公政會、環保聯盟宜蘭分會、民進黨宜蘭縣黨部等成立,這都跟省議員服務處有關,等於服務處擴大延伸,拿時候雜誌是無法賺錢,報酬很低,有些人都是做義工,大家一齊努力經營4年4個月,這4年4個月期間,有反火力發電廠、反六輕等環保運動,葛瑪蘭雜誌貢獻很大,等於是一個平台供大家寫文章傳播出去,讓大家了解六輕跟火力發電廠汙染那麼嚴重,也因此很多宜蘭民眾站出來遊行、集會等,葛瑪蘭周刊扮演重要腳色。

《噶瑪蘭雜誌》,又稱《噶瑪蘭週刊》,是台灣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文化刊物。1986年的台灣,仍然處於黨禁和報禁的時代。在戒嚴體制下讓基層民眾擁有一個能自由表達意見、關心社區的平台是困難重重。為了爭取言論,推動台灣民主發展,身兼「黨外人士」、「民意代表」及「民主運動者」等多重角色的省議員游錫堃,以「為民眾爭取權益,替民眾反映心聲」為初心,出資、募款,邀請李茂全、陳武進、劉守成等選舉幹部,於1986年5月11日,在「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羅東鎮樹人路8-1號)設立了發行所及編輯部,共同創立《噶瑪蘭雜誌》。

《噶瑪蘭雜誌》的創辦團隊,由多位黨外人士組成,發行人游錫堃擔任首任發行人,並邀請了宜蘭縣議會當時僅有的五位黨外縣議員游振亮、陳榮宗、黃重邱、游玉麟、黃麗娟,及其他社會運動者,如「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總幹事李茂全、前省議員林義雄秘書田秋堇、後曾任立法委員張川田、前國大代表候選人高鈴鴻等擔任社務顧問。雜誌社務由社長陳武進負責,總編輯則由當時任職於台北黨外雜誌《八十年代》的劉守成擔任。這樣的團隊組成使得雜誌在報導和評論上具備了豐富的社會運動經驗。而其以蘭陽古地名「噶瑪蘭」為名,則象徵著對本土歷史文化的重視與傳承。

環保運動的推動

《噶瑪蘭雜誌》在創刊之初便宣示要關注環境公害、社會福利和鄉土文化等領域,並將「為民眾爭取權益,替民眾反映心聲」作為核心價值。1980年代,宜蘭縣面臨兩次重大環保危機:一是「第六套輕油裂解廠」的設廠計畫,二是「蘇澳火力發電廠」的興建計畫。這些計畫引發了廣泛的反對聲浪,《噶瑪蘭雜誌》成為了反對運動的重要平台,成功引領全縣的反公害風潮,並促進了全國環保運動的興起。

《噶瑪蘭雜誌》在「反蘇火」和「反六輕」運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986年,雜誌率先披露了「蘇澳火力發電廠」的設廠計畫,並在隨後的報導中持續關注此議題,激發了民眾的反對情緒。經過長達9年的抗爭,最終成功阻止了該計畫的實施。同樣地,對於「六輕」的反對運動,《噶瑪蘭雜誌》也提供了重要的報導和評論,促進了民眾的集結與動員,最終使得該計畫未能在宜蘭落地。

「噶瑪蘭雜誌」的特殊性

《噶瑪蘭雜誌》的發行宗旨是推動台灣民主,關心宜蘭縣民生活。在專制體制下,這本「黨外雜誌」,旨在讓基層民眾能夠自由表達意見,並關注社區事務。雜誌強調「真實而深入的報導」、「強硬而理性的批判」以及「誠摯而開放的服務」,特別是強調服務的誠摯性,這使得《噶瑪蘭雜誌》與一般雜誌有所不同。而其在宜蘭環保運動中的角色,獲得了民眾的廣泛認可,在當時更成為了宜蘭反對運動的「機關報」。許多參與過雜誌編務的青年,後來在宜蘭政壇上發光發熱,成為了知名的政治人物,甚至目前還在中央政府擔任政務官。這些成員的發展不僅反映了《噶瑪蘭雜誌》的影響力,也顯示了其在推動台灣民主與社會運動中的重要貢獻。

宜蘭民主運動的重要里程

《噶瑪蘭雜誌》不僅是一份刊物,更是一段歷史的縮影。它見證了台灣從專制走向民主的艱辛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為無數民眾提供了發聲的機會。至今,《噶瑪蘭雜誌》仍然被視為台灣社會運動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參考,對後來的媒體與社會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本雜誌的存在,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啟示,提醒著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言論自由與民主權利。

  1. 《噶瑪蘭雜誌》發行幾期﹖其起訖時間如何﹖
  2. 《噶瑪蘭雜誌》又稱《噶瑪蘭週刊》,於1986年5月11日創刊,由時任台灣省議員游錫堃出資、募款、提供發行處所,邀請選舉幹部共同創辦。
  3. 創刊時,不接受廣告,每份25元,長期訂閱全年52期1000元。發行時間自1986年5月11日至1990年9月1日止,前後135期,歷時4年4個月。
  4. 發行所及編輯部,前100期設於「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羅東鎮樹人路8-1號)。1988年10月20日遷至羅東鎮興東路194號。

《噶瑪蘭雜誌》誕生的時代背景如何

  1. 1986年仍屬戒嚴時期,在兩蔣威權統治之下,不但不得組織政黨、國會未曾全面改選,亦未有總統民選。統治者甚至以「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凍結憲法賦予人民的言論與結社自由,完全是一個黨禁、報禁的年代。
  2. 「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為爭取言論及結社自由,促進民主政治發展,排除萬難,創辦一份以推動台灣民主及關心宜蘭縣民生活為宗旨的「黨外雜誌」,讓基層民眾有一個能自由表達意見、關心社區的平臺,因而邀請理念相同的黨外人士,共同創辦了《噶瑪蘭雜誌》。

 《噶瑪蘭雜誌》的發行宗旨如何﹖

  1. 《噶瑪蘭雜誌》是一個以「宜蘭縣民的雜誌」為宗旨,以「鄉土、報導、評論」為定位,在「為民眾爭取權益,替民眾反映心聲」的工作上與當年威權統治的國民黨進行競爭的社區報。
  2. 因為是「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團隊的擴大,當時的省議員身兼「黨外、民意代表、民主運動者」等多重角色,《噶瑪蘭雜誌》高舉發刊三原則:真實而深入的報導」、「強硬而理性的批判」、「誠摯而開放的服務」
  3. 《噶瑪蘭雜誌》與一般雜誌不同的是,特別強調「誠摯而開放的服務」。原因是它是「黨外省議員服務處」的一部分。也因此,當年的宜蘭縣,除環保運動外,其他包括勞工、農民、教師、婦女、身心障礙等權益促進也很多與《噶瑪蘭雜誌》有密切關係。

《噶瑪蘭雜誌》的創辦團隊如何﹖

  1. 省議員游錫堃募款、出資、提供編輯所創辦《噶瑪蘭雜誌》,除親自擔任發行人負起法律與政治責任外,並邀請宜蘭縣議會當時僅有的五位黨外縣議員游振亮、陳榮宗、黃重邱、游玉麟、黃麗娟及「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總幹事李茂全、前省議員林義雄秘書田秋堇、後曾任立法委員張川田、前國大代表候選人高鈴鴻等擔任社務顧問。
  2. 雜誌社社務,則委由社長陳武進先生負責,並邀請當時任職於台北黨外雜誌《八十年代》編輯的劉守成先生回鄉擔任總編輯。
  3. 除外,郭雨新、林義雄留下來的傳統黨外人士,省議員游錫堃任內經營的各鄉鎮負責人都是捐款及傳銷的樁腳。

《噶瑪蘭雜誌》與宜蘭縣環保運動關係如何

  1. 《噶瑪蘭雜誌》創刊時,發行人以「發刊詞」公開宣示「要將觸角伸向環境公害、社會福利、鄉土文化等領域」,「為民眾爭取權益,替民眾反映心聲」,因此關心環境保護、反公害」是雜誌的核心價值。
  2. 《噶瑪蘭雜誌》創刊不久,宜蘭縣遭遇兩次重大環保危機,一是現在雲林的「第六套輕油裂解廠(簡稱六輕)意欲在利澤工業區設廠;一是比現在「台中火力電廠」規模還大的「蘇澳火力發電廠(簡稱蘇火)計畫在蘇澳鎮興建。兩者擇其一(例如今日「六輕」之於雲林,「中火」之於台中)已是雲林縣、台中市不可承受之重,更何況兩者均選擇在宜蘭縣的利澤工業區比鄰而建!「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及《噶瑪蘭雜誌》因而起身帶頭反對。
  3. 慶幸的是有一群23至40歲的優秀青年,愛鄉心切、能說善寫,藉著《噶瑪蘭雜誌》發起公民運動,引領全縣的反公害風潮,成功打消了威權體制政權將宜蘭圈劃成「高汙染工業縣」的政策,也守住了宜蘭縣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
  4. 1980年代,宜蘭縣「反六輕」、「反蘇火」兩項環保運動,震撼了全國,不但成功阻擋中央圈定宜蘭縣成為「高汙染工業縣」政策,也促進了全國環境保護運動興起,其中《噶瑪蘭雜誌》的報導、評論與號召具有莫大的貢獻。

為何反蘇火運動是宜蘭環保運動的開端?

  1. 「反蘇火運動」開始於1986年,是宜蘭縣環保運動的開端。「蘇火」是「蘇澳火力發電廠」的簡稱。「宜蘭反蘇火」運動,是由《噶瑪蘭雜誌》率先發難反對的環保運動。
  2. 1986年,省議員游錫堃聽聞台灣電力公司將在宜蘭縣蘇澳鎮興建「火力發電廠」,運用省議員職權,向省政府索取「蘇澳火力發電廠計畫」相關資料。並安排於1986年11月3日,在省議會「建設質詢」中,向省政府提出質詢,認為宜蘭沿岸是良好漁場,台電火力發電廠汙染嚴重,反對蓋在蘇澳。
  3. 在質詢前,游錫堃特意將資料提供給《噶瑪蘭雜誌》,由該刊在質詢前的2週內開始,分別以「蘇澳全省落塵量冠軍,不歡迎再設火力電廠 及「拒絕變色的青天,訪各界人士談蘇澳火力發電廠之興建 」,為文展開反對。
  4. 「蘇澳火力發電廠計畫」規模比現在的「台中火力發電廠」還大,為當時東南亞第一。終極發電量達640萬千瓦,為當時宜蘭縣用電量的16-20倍。其設廠計畫」,經《噶瑪蘭週刊》於19861018日率先披露後,宜蘭縣開啟了長達9年的「反蘇火」抗爭。
  5. 經過縣政府團隊、各級民意代表及全體縣民不斷努力,其預定地終於於1993824日獲行政院農委會同意公告為「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成功逼使退出宜蘭縣

何謂「蘇澳火力發電廠聽證會」﹖由誰舉辦﹖意義如何

  1. 在威權體制時代,國營事業高高在上,不會主動與人民溝通。台電公司在游省議員在省議會「建設質詢」質詢時的要求下,行政院1981年核定的蘇澳火力發電廠設廠計畫,終於在5年後,於19861229日首次派廖總工程師代表公司下鄉到宜蘭縣辦理說明會。
  2. 說明會之後,游省議員感覺宜蘭縣民仍然了解有限,二個月後,由「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主導,游省議員親自主持,邀「蘇澳區漁會」、「蘇澳鎮民代表會」、「蘇澳港國際青商會」、「蘇澳記者採訪小組」與「噶瑪蘭雜誌社 」等五個民間社團共同主辦,於3月21日在蘇澳鎮文化國中,舉行「蘇澳火力發電廠聽證會」。
  3. 這次聽證會由鄉鎮級民間社團聯合舉辦,是全國首見。經濟部國營會、行政院衛生署環保局、台電公司均派代表與會說明。自由發問時間,鎮民發言踴躍,一致反對台電在蘇澳設立火力發電廠。

《噶瑪蘭雜誌》與「宜蘭反六輕」運動的關係如何,外界有何評價?

  1. 王永慶宣布興建「台塑六輕廠」是在《噶瑪蘭雜誌》展開「反蘇火」行動不久,由於已經有「反蘇火」在前喚起五結、蘇澳地區縣民的環保意識,「反六輕」行動自然很容易就吸引縣民的注意力。
  2. 「台塑六輕廠」,雖然直至游錫堃縣長上任一年半、《噶瑪蘭雜誌》停刊半年後,行政院於19916月核定六輕廠設雲林離島工業區才算真正成功逼退。但自《噶瑪蘭雜誌》1986年11月15日報導:「台塑設廠民眾反應熱烈,贊成者謂將可促進繁榮,有人則對是否造成污染表疑慮」開始,至退出的在將近5年的「反六輕運動」過程中,《噶瑪蘭雜誌》發揮了很大的功能。
  3. 《噶瑪蘭雜誌》從1986年11月15日起,在宜蘭縣多數民意支持,宜蘭縣議會決議及陳定南縣長有條件歡迎設廠的情況下,以〈台塑設廠民眾反應熱烈,贊成者謂將可促進繁榮,有人則對是否造成污染表疑慮〉為題,打響了「反六輕運動」的第一槍。
  4. 隨後透過省議員競選班底、黨外及民進黨系統、環保聯盟宜蘭分會及各鄉鎮環保人士綿密的組織與動員,開啟了一波又一波的群眾運動,更讓陳定南縣長於1987年10月5日改變態度,「十分堅定地表示縣府不歡迎六輕」設廠。其後,宜蘭縣政府陳定南、游錫堃兩位縣長配合宜蘭縣各界及全體縣民同心協力,進行了長達5年的「反六輕運動」,終於在1991年成功逼退六輕。
  5. 社會上對《噶瑪蘭週刊》團隊「反六輕」表現,由台大教授蕭新煌先生為文說《噶瑪蘭週刊》『是一個富地方色彩的雜誌,由蘭陽平原當地知識份子新辦的社會文化性刊物,也頗具有批判性格。它在「反六輕」運動中,更有著催生、集結、動員和擴散的功能。』可知評價相當高。(1988年04月26日 聯合報23版〈噶瑪蘭的清流〉)。

《噶瑪蘭雜誌》除了在環保運動的貢獻外,有無其他特色?

  1. 《噶瑪蘭雜誌》團隊新秀輩出,共創了宜蘭縣數十年的新局。在其135期的報導中,內容涵蓋了逼退蘇澳火力發電廠、台塑六輕建廠外,在生態維護、二二八事件、政黨政治、台灣主體意識、勞工農民運動、教師及婦女權益、弱勢照顧、社區發展等,也優傑出的表現,成為宜蘭民主運動的「機關報」。
  2. 在宜蘭縣整體發展方面,《噶瑪蘭週刊》也成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數十年來,宜蘭政壇許多知名人士,例如劉守成、田秋堇、陳武進、陳金德、林錫耀、黃玲娜、林進財、林順發等,從政前都曾先後參與《噶瑪蘭週刊》編務,一同為宜蘭的公民運動及民主發展努力過。
  3. 週刊團隊名單及當時年齡如表:

噶瑪蘭雜誌團隊成員相關職務一覽表

姓名進雜誌社年齡雜誌社擔任職稱服黨公職年齡初任宜蘭縣

黨公職職稱

歷任黨公職名稱備註
游錫堃

 

38歲

 

發行人33歲省議員縣長、行政院長
陳金德

 

25歲發行人28歲宜蘭縣政府機要秘書國代、立法委員、

現為公程會主委

林錫耀25歲主編、發行人29歲宜蘭縣環保局長首任局長台北縣代理縣長、

民進黨中央秘書長、

行政院副院長、

現為新境界基金會副董事長

劉守成35歲總編輯36歲宜蘭縣黨部主委台灣省議員、宜蘭縣長

考試院保訓會主委

 

田秋菫32歲總編輯

 

立法委員、

現任監察委員

陳武進34歲社長

 

多位公職人員顧問
林順發38歲社長三星農會總幹事

 

黃玲娜23歲主編28歲國民大會代表國大代表,

現任勞動部政務次長

林進財23歲主編30歲縣議員現為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