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春暉、母愛如山」 縣府表揚模範母親

(記者張金源/宜蘭報導)在溫暖的季節,又是紀念母愛光輝的時刻,在充滿感恩的日子,宜蘭縣政府今(12)日在宜蘭縣政府縣政大廳,辦理模範母親楷模表揚典禮,代理縣長陳金德親自頒獎,向所有勞苦功高卻默默付出的母親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今年的模範母親表揚活動,以「相」美ㄟ阿母為主題,有別於以往的領獎儀式,特請專業攝影師活動前為每位模範母親拍攝個人及家庭寫真,將每位模範母親溫柔慈愛的身影,以影像的方式紀錄下來,給予模範母親的家庭另一種回味的形式。另外,也在當天活動現場,特別精心設計各處拍照點,供模母家庭及在場民眾,與母親、家人們拍照打卡,一同慶祝這個充滿愛與感恩的母親節,使整場活動更為溫馨熱鬧。

表揚典禮上由社會處志工團媽媽們帶來動感熱舞,讓大家看見母親喜樂活潑的一面;更邀請由宜蘭知名泰雅族音樂人士白健光老師帶領的三星國小合唱團,向在場母親們唱出愛和感恩並獻花給每位模範母親,台上台下,滿是一片感恩、甜蜜溫馨的氛圍。

此次20位受表揚的模範母親包括:許張阿快、周陳娥、張潘來治、郭秀里、侯王鳳儀、林王靜雪、林陳雪、許和純、陳玉妹、陳賴阿菊、林張玉子、張蔡貴美、林許鑾、吳陳謹、劉玉鳳、王治、陳素卿、楊陳玉梅、莊翠月、李秀娟等。其中許張阿快、周陳娥、張潘來治等更是高達90以上高齡,長年事上顧下,一生奉獻家庭、成全家人,當選模範母親,可謂名符其實。

代理縣長陳金德致詞時鼓勵所有為人子女要即時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對母親盡孝,子女在側的陪伴、問候與關心是她們最重要的資產及幸福泉源。陳代理縣長表示,將持續與縣府團隊繼續努力前進,打造更幸福美好的城鄉,因為美好可以是沒有止境的,美好還可以再更美好!母親節前夕,也祝福全天下的母親天天幸福、平安健康!

每個家庭都有母愛的故事,每個故事的開始或許都不容易,但每位母親在他們的困難中展現了堅忍不拔的意志,帶著家庭越過重重困難、培育子女成長,也使子女能各盡所職回饋社會,盡力付出,為社會帶來祝福及成就,這就是母親最平凡卻偉大無私的愛與力量。

「一生奉獻、仰事俯畜」

許張阿快女士婚後育有2子4女,子女在父母親教誨之下,奉公守法在社會上各有所成。家中尚有三名子女處於求學階段,許先生突然辭世,許張女士強忍心中悲痛,以從事農務及打零工的方式謀生,省吃儉用勉強度日。雖學費支出是家中龐大的經濟壓力,街坊鄰居也曾勸其不要讓孩子讀書。但許張女士堅持孩子應該受教育並且盡力供應。在其堅毅努力下,孩子們都能平安順利的求學與成長。許張女士雖然沒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堅持子女的教育養成及未來當為社會付出等宏觀態度,恰如其分的身兼嚴父與慈母的角色,身教影響所及使六名子女皆謹守本分,於社會中貢獻所長,在各自領域發展並小有成就,其精神堪為表率。在配偶辭世後,對夫家不離不棄,婆婆晚年身體欠安,罹大腸癌,此時逢孩子已外出工作謀生,許張女士一肩扛起照顧婆婆生活起居的辛勞。婆婆因年事已高不適合動手術因而選擇在宅醫療的方式,故許張女士主動學習簡易的臨床護理工作,三餐餵食、滌親溺器、為婆婆清洗、翻身按摩等日常生活起居所需事務,無微不至親自服侍照料直至最後。

「對待家人溫柔敦厚又堅持不懈的母親好典範」

周陳娥女士生於民國13年,現年94歲。出生於日據時代,兄弟姊妹眾多且家境清苦,未能就學,都需幫忙家務及照顧弟妹,並工作賺錢維持家計,自幼即節儉孝順,嫁為人婦後,一直恪遵父母教誨,相夫教子,勤儉持家,任勞任怨,為賢良淑德之典範。

周陳娥女士與夫經媒妁之言結為夫妻,婚後夫妻鶼鰈情深相互扶持,婚後育有六子二女,且上有高堂,經濟負擔沉重,周陳女士除照顧體弱之公婆外,更須務農維持家計,農閒時於海邊撿拾螺貝類貼補家用;工作日出日落早出晚歸,對家庭付出,從不喊累,其精神與毅力,令人欽佩。

周陳娥女士十分重視子女之品性教育,對子女總以身作則,使子女們有正確的人生觀及方向,也培養其樂觀進取的態度,使子女健全發展,並有正當職業,個個家庭和樂,功不可沒。雖自身教育淺薄,然對子女教導有方,六子右腿雖因故殘疾,在周陳女士一路地照顧陪伴下完成學業並自理生活。

周陳娥女士夫婿於民國80年間因病往生,膝下長子、次子、三子、四子也因病相繼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令周陳娥女士痛心,所幸兒孫皆謹奉母訓,努力向上,各盡所職回饋社會,盡力付出。周陳娥女士雖因年長後行動較為不便,但在子女孫兒噓寒問暖、細心照顧下,仍正面樂觀,家庭生活和樂。

「寸草春暉、母愛如山」

34歲的秀娟與丈夫育有四子女,目前分別就讀國中二年級、國小六年級、國小二年級、幼兒園小小班,家住大同鄉英士部落,因遭梅姬颱風風災,屋頂被掀起,秀娟與先生堅忍不拔,重建家園,讓孩子平安成長。

秀娟本是高雄布農族人,娘家因莫拉克颱風全毀,故秀娟娘家舉家搬來投靠秀娟及先生,因為家中有老有少需照顧,秀娟及先生努力在山上尋找工作,以維持家計。

秀娟平時需獨力照顧四個孩子,但因大女兒及三女兒兩人罹患先天性膽囊、膽管及肝之畸形,領有重大傷病卡,並均接受過手術的治療,現在仍須定期返院追蹤檢查,或是一感到腹痛不適就要立即就醫,而主要的就診醫院為林口長庚,因此秀娟及先生經常性需要送孩子們就醫,又須兼顧工作,堅忍辛苦且從未抱怨地將孩子照顧穩妥。

因弟弟為單親父親,在山上工作時無法兼顧孩童照顧,秀娟不忍心孩子沒人顧,故也幫忙照顧弟弟的三個孩子,且兩個姪子都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照顧不易卻仍將三個孩子視如己出。每天照料七個孩子,秀娟卻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用心的做好母親的角色,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安長大,這就是母親最平凡卻偉大無私的愛。

「捨下千金背景 與先生胼手胝足打拼」

張潘來治女士現年九十三歲,原生長於宜蘭市之潘家千金,後與張海先生結為連理,並育有七子三女。早年生活困頓、物質貧乏,張潘來治女士除平時料理家務外,為維持家計,與先生胼手胝足種植果樹、稻米,儘管日子過得辛苦,但一家人能齊聚一堂,心靈總是富足快樂。民國六十二年,丈夫因病離世,張潘來治女士忍著悲痛一間扛起全家經濟重擔,種植蔬果維持家計之餘,仍獨自扶養孩子成長,當時最年幼的女兒僅八歲。母兼父職,茹苦含辛扶養教導子女,子女也不負期望,在社會上均有一番成就。

十名子女均已成家立業,並於社會上各展長才,並將張潘來治女士的處事態度傳承下去。大家庭開枝散葉,現在除了有十名子女外,還有二十三名孫子、八名曾孫,因此每年生日都有五、六十個人一同為張潘來治女士慶生,其子孫滿堂已廣為鄉里間佳話。張潘來治女士雖年事已高,但仍不忘期勉,盼每位後輩都能繼承者教誨,於各領域發光發熱,繼續為社會貢獻。

「任勞任怨 甘之如飴」

郭秀里女士現年89歳,育有四男三女,先生早逝,郭女士一肩挑起,四處幫傭分擔家計,未曾喊累且任勞任怨,平時十分重視親子關係,處處為孩子考量、計畫。她常常和子女分享生活經歷,向下一代灌輸待人處世的道理。凡事逆來順受,有苦自己吃,郭女士除了相夫教子,對於照顧親長更是無微不至,平常亦相處融洽。遇親長身體不適時也都會不辭辛勞地陪同接受治療,常年侍奉在側,不離不棄,無怨無悔付出。對待媳婦亦如親身女兒般疼愛有加,鄰里相處和睦,不話人長短,誠為鄰里心目中的慈藹長者。

郭秀里女士為人生性樂觀,積極參與社區環境打掃之公益活動,婚喪喜慶自動自發前往幫忙打理,充份展現敦親睦鄰的精神。平時熱心公益,資助貧困,鄰里有活動,一定盡心參與,默默行善服務鄉里。郭女士熱愛運動,曾擔任頭城鎮游泳會組長,並持續推廣游泳健身運動。

郭女士雖自覺才疏學淺,但她的言行身教深深薰陶、影響著子女。如今家庭和睦安康、父慈子孝,子女在外也待人誠信有禮,在工作上各司其職,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郭秀里女士待人慈愛、包容謙卑的良好風範,為家庭設立一個良好的學習典範,也為社會增加許多誠信正面的中堅,郭秀里女士的一生言行,為鄰里所共睹。

從顛沛流離到兒孫滿堂」

侯王鳳儀女士,民國22年元月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親身為軍人,長年隨部隊在外,四處征戰,甚少在家,家中事務全由母親獨力負擔。

民國38年隨部隊駐紮宜蘭金六結營區,全家才搬進宜蘭市北門日軍舊倉庫至今(現慶和街)。當時生活窮困,家裡沒錢供應讀書,侯王鳳儀女士和妹妹只能在家做女紅及布鞋,拿到街上叫賣,努力掙錢幫助家用。20歲那年,因媒妁之言,嫁給了也是湖南同鄉的31歲上尉。

隨軍隊撤台的軍人,囊空如洗,要想在此安家落戶相當困難,丈夫想開枝散葉,多生孩子,兄弟多力量大,以便將互相幫助。夫妻兩人共育有6男1女,但軍人的薪俸微薄,僧多粥少,養育孩子相當吃力。為了家庭經濟,除了照顧孩子,侯王鳳儀女士更外頭接十字繡、也去過魚工廠做女工、電子工廠做零件組裝,文具工廠裝膠水……,日思夜想就是多掙些家用,供應家庭所需。

侯王女士自許雖沒念過多少書,但曉得唯有孩子認真唸書、規矩做人,將來才有出路。侯王鳳儀女士也慶幸孩子們都很聽話、爭氣,孜孜不倦、努力用功,都考上大學,一切辛苦都得到安慰。

民國75年,先生離去,家庭的重擔都到了侯王鳳儀女士身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侯王鳳儀女士讓自己勇敢的撐過去,前面4個孩子一起協助,讓下面3個弟弟唸書完成學業。

走過85個年頭,侯王鳳儀女士16歲之前,飽受戰火煎熬,顛沛流離,20歲嫁人後,家庭經濟困頓,生活也倍感辛苦。如今總算苦盡甘來,從倆夫妻到今天的兒孫滿堂,一生為了家庭的辛勞付出,也讓侯王鳳儀女士的心裡感到極大的欣慰和滿足。

「倒吃甘蔗 愈吃愈甜」

林陳雪女生於民國27年的日據時代,在宜蘭三星出生。從小家境辛苦,父、母親到處去幫人種田、做工,養育我們六位子女,非常辛苦。雖然林陳雪非常喜歡唸書,但由於經濟壓力,小學畢業後就未再考初中,跟父母親到田裡幫忙,分擔家計。

在21歲經媒妁之言,與林書章先生結婚,共組家庭。與夫婿結婚前,有短暫交往半年的時間,夫婿為人老實,負責任,是我嫁給他的主要原因。

婚後得夫婿疼愛,在家照顧公婆。公婆也待林陳雪視為己出,從沒有什麼婆媳問題。婚後有了到羅東林場上班的機會,家中經濟也慢慢改善,隨後家中成員,陸續出生,共兩女兩男,為家庭帶來許多的歡樂。

由於林陳雪女士喜歡充實自己,雖只有小學畢業,但深知道,只有受教育,才有辦法改善家中的經濟,所以夫妻兩人都會鼓勵孩們多念書;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的禮儀、和與人應對進退上,都是兩夫妻看重的家庭教育,是故孩子們長大也都個個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林陳雪女士認為,不論於家庭或社會,只要每個人在其職份上認真盡力地去做,就能扮演那個角色。回顧林陳雪的人生,可以肯定的是非常的充實。孩子們結婚後,都有自己的家庭,現在正是林陳雪兩夫妻人生的黃金期,可說是倒吃甘蔗,越來越甜,也對她目前的家庭和生活,有著滿滿的感恩。

「兒孫圍繞 幸福滿堂」

許和純女士80年前出生於冬山順安村,排行老二,家中人口眾多,僅靠父親一人跟著包商到山上伐木,賺取微薄薪資,自小體貼父母,主動照顧弟妹及幫忙家務,12歲喪父,不忍經濟重擔獨落在母親身上,13歲便到工廠當女工,讓弟妹能溫飽、受教育,也不曾怨天尤人,是長輩及左鄰右舍稱讚乖巧、勤奮的好女孩。

許和純女士於23歲時經媒妁之言與相差2歲住桃園的邱先生共組家庭,婚後與先生相愛,相夫教子,日子雖苦但倆人也甘之如飴。豈料天有不測風雲,先生在高雄山上工作載木材時發生了翻車意外,逢此巨變的許女士就此成為的單親媽媽,只能咬緊牙關將嗷嗷待哺的三個兒子扶養成人。

許和純女士雖然辛勞,但對兒子們的教育非常重視,孩子們也個個乖巧懂事、自動自發的學習,在校功課名列前茅。許女士在小孩就讀高中時與朋友合夥開設清粥小店,來解決小孩就學的龐大開銷,三個兒子還曾同時在軍營中服役報效國家,被當時的陳定南縣長頒獎表揚,為家族的光榮,實屬難得。許女士的三個兒子,在社會上均有亮眼傑出的成就及表現,個個都貼心孝順,讓許女士備感光榮也覺得欣慰。

許女士現年80,目前最大的欣慰是兒孫都在她的身旁圍繞,身體健朗,她也堅持親手烹煮美味佳餚和兒孫一起享用晚餐,在餐桌上談笑風生和樂融融,是她對子孫最深厚的愛。

「人生滿足 一無所缺」

80歲的陳玉妹為花蓮阿美族人,2歲就失去母愛的滋潤,由舅舅撫養長大,20歲嫁入一噶瑪蘭族的大家庭中。婚後身為長嫂的玉妹,要照顧6位小叔和小姑(他們年紀尚小),她自己亦育有一女一男,相當辛苦。家中貧洗又人口眾多,所以無論是插秧,割稻、種菜、養牲畜樣樣要做,直到田地被徵收後才農轉為工,民國六十二年在花蓮大理石工廠做工,切割、研磨大理石,其粗重之工作不亞於農忙,一切辛苦都是為了家庭。

因陳玉妹女士年輕時就為腸胃疾患所苦,經常往返醫院,但在家中的家事亦不缺席,體諒兒女們在外工作,堅持親自下廚,年屆退休後,仍操持家事,對家庭的愛與使命感為其子女立下了良好的榜樣,子女們也承襲了顧家的美德,家庭每一位成員無論大小都同心凝聚在家庭裡。

陳玉妹女士現在身體器官雖然少了個”胃”,但一生鍊焠了堅強的生命力,仍然可以在菜園裡種菜,也騎腳踏車到市場買菜。雖然子女們都不願她太勞累,但仍渴望親自為兒孫們料理中、晚餐。她很喜悅也感謝上帝賜給她現在所擁有的,看似平凡的家庭,但卻是陳玉妹女士最大的滿足。

「向天爭地 吃苦當吃補」

陳賴阿菊於民國28年在冬山鄉廣興村土生土長,小時環境重男輕女,教育未普及,故無機會接受學校教育,但樂觀上進,協助家裡農忙改善經濟。民國48年經媒妁之言與家住蘇澳馬賽的夫婿陳朝卿結為連理。因公公經商失敗,家道中落,負債累累,為長媳的阿菊與夫婿到漁業發達的南方澳尋求謀生機會,一則償還債務,二可養育兒女。孩子也先後報到,六個子女陸續出生後,需要可安身立命的房子。於是夫妻與天爭地,找到一山凹之處,一鋤一鋤掏山爭地,先生出海捕魚時,阿菊未曾間斷地一面挖地、一面照顧襁褓中的兒女,用了二年的時間終於挖出一塊空地來。雖無建築經費,卻因當時南安國小遷址,全家當了免費的拆除工人,得以到斷牆碎壁中撿拾可用之建材。一磚一銅筋,終於讓家得以成形,在3年後有了屬於自己的窩。家中雖仍有許多缺乏、且每遇颱風時,怕山崩、土石流,總要借住他處,但夫妻倆本性樂天,能不用寄人籬下、有遮風避雨之處即已滿足。

後為改善家裡的環境,又計畫在房子附近圈養隻豬。為了養豬,必須向左鄰右舍收集餿水,這責任就落在妻小身上,大至長女小至么子,皆有養豬的經驗。取餿水時,其他小朋友的譏笑,和主人嚴格要求餿水桶的清潔,孩子常心中滿腹委曲地哭著回家;陳賴阿菊女士總教育孩子吃苦當吃補,記住今日的辛苦,才能好好努力期許自己將來成為有用之人。

阿菊女士夫妻結褵近六十載,夫婿因疾病造成二度肢殘,阿菊亦不離不棄,照顧付出。亦親身教養子女,重視親子教育、關心鄰里、敦親睦鄰;於公公癌症期間親自事奉,對婆婆的照顧亦無微不至,陳賴阿菊女士對家人的愛和行事為人,為鄰里所推崇。

「苦難也打不倒的人生」

林張玉子女士,出生於五結季新村,父母共有5男5女,玉子排行第3。因家中人口眾多,為協助家務及生計,林張女士未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其父親除務農、更以捕魚或魚苗為副業,母親為農家婦女,張羅家中事務和協助農務。林張女士成長於物資極度匱乏的時代,幼年除了協助父親捕魚苗,颱風過後,一家人更會聚集在海邊撿拾漂流木,回家供大灶燒火用。

在林張女士21歲那年,經媒妁之言,與林月明先生結婚組成家庭。夫婿本性純善,卻嗜賭如命,金錢揮霍無度,其認為孩子只要把務農工作做好,讀書會花很多錢,以這個理由不讓孩子註冊讀書,與丈夫據理力爭,險到三星鄉白蓮寺準備剃度出家;公公苦口婆心、好言央求,才將她勸回家中。林張女士有感於自己不識字,堅送孩子到學校受教。另為減少金錢支出,每逢得知鄰舍辦喪事,便等告別式結束,收集輓聯及白布,作為縫製孩子上學穿的白襯衫(以前的白布材質比現在好,所以做的襯衫蠻耐穿的)。

林張玉子女士回首,認為這一切苦難,是上蒼對她的磨練,苦難也打不倒他,只會令她更卓然堅強。如今丈夫戒除賭博習性,也對家庭付出較多關懷。孩子深知母親對家庭苦心付出極為不易,所以對她極為孝順,現在家庭生活已令她感恩滿足。

「勇敢堅強、總是發揮正能量」

張蔡貴美女士出身宜蘭五結農家,國小畢業時因成績優秀,國小校長和老師親自拜訪他的父母,希望他持續考初中,但因家中清貧,只能讀到國小畢業。身為長女,雖然遺憾失去就學機會,仍積極操持家務,在父母農忙時照顧五個弟弟妹妹,背後背一個、身上抱一個、手上牽一個、眼睛還要看著另兩個,家中之照顧責任,幾乎落在他身上,而她也無怨無悔的一肩扛起。他對家人關心至極,最小的妹妹甚至還叫他小媽媽,他做事認真負責,可見一斑。

花樣年華時的張蔡貴美女士,嫁到南方澳漁村,清貧的大家族有著浩繁的人口,身為六媳的她每天要煮一大家子的三餐、協調妯娌之間的困擾,還要持平的對待每一房的孩子。大家族常見孩子們的口角爭吵及比較,張蔡貴美女士總是告訴自己的孩子:「忍讓是一種學習,看人家不錯的地方也是一種學習。」他教育孩子正向看待事物、學習欣賞他人,祝福了孩子持定正向的人際關係。在大家族中亦常有婆媳爭議,張蔡貴美女士侍奉自己的婆婆無微不至,婆婆生病情緒起伏大,常常嫌棄責難,他仍然不計前嫌的悉心照顧,即使分家後,張蔡貴美女士仍無怨無悔地持續照顧公婆。其以身作則地讓孩子看到正直包容、孝敬尊長,以身教與言教來教養孩子,子女看到她的開闊胸襟、任勞任怨,成年後也能知足惜福、待人以誠。

雖在39歲時先生即突然因病辭世,面對四個年幼的孩子,張蔡貴美女士仍然保有她那一貫堅強、積極、寬容、關懷的心,在家庭轉捩點、孩子生命轉折的時刻,他身兼父職,刻苦耐勞、任勞任怨,勇敢承擔起因治病而一貧如洗的家。以家庭代工、漁業零工、織毛衣、縫紉賺取照顧老小的生活費及孩子的教育費。在冰冷的冬天,雙手浸在冷凍魚蝦的解凍水中工作,凍傷、刺傷、雙手潰傷,他也從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反而常常跟孩子說「我們還有遮風擋雨的房子可以住,我們比很多人幸福。」鼓勵孩子正面看待事情、積極學習、心懷感謝,更不可因此失志。鄰居勸他申請低收入戶或福利補助,他都說自己有手有腳、還可以努力,福利資源要給更需要的人。每到孩子開學時的學雜費是他最煩惱的經濟難關,但張蔡女士也從不放棄孩子讀書的機會,常常跟孩子說「你們只要想讀書,媽媽就來想辦法,頭過身就過。」也因為看見弱勢家庭的需求,他積極敦促子女認真向學,期待孩子長大後能將這份正能量積極分享給他人,關懷弱勢家庭,讓許多單親、貧困的家庭能受到照顧,發展善的循環。

「保持積極樂觀的堅強人生」

林許鑾女士出生於民國34年,18歲時與丈夫結婚,丈夫卻於49時即因病亡故,那年的林許鑾女士オ41歲,上有公公、下有5名子女,房貸尚未繳清,家中經濟並不寬裕,也自此開始一肩挑起承擔家庭的重擔。

林許鑾女士是具有傳統美德的女子,身教言教於生活之中,雖自小家貧無法求學識字,但知道要教導子女以忠孝節義為榜樣,看到新聞報導負面人物的作為,也告知子女為之警惕。五名子女在其教導下,個個堅守本位,持家有道。

林許鑾女士雖失去丈夫經濟上及精神上的支柱,但卻秉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帶領5名子女繼續堅強地向前邁進。

「認真付出的滿足人生」

陳謹女士生於南投縣名間鄉的松柏嶺,有4個姊妹。自幼即追隨父母在茶山從事農務工作,早年物資貧瘠,種茶又因天候而影響收成,故國小畢業後即無法升學,至城市學習美髮手藝協助父母維持家計。

民國57年,與宜蘭縣羅東鎮的吳換中先生締結良緣,並陸續生下一子一女,陳謹女士除了悉心協助夫婿事業,並親力親為照料子女,給予子女強力的後盾,而子女也不負眾望、努力向學,如今在各工作領域都擔任要職。

子女陸續成家後,陳謹女士仍不斷充實自己,參加群英家政班,學做糕點料理及手工藝品,參加群英昭靈宮誦經團,為信眾祈福,淨化人心,在不斷的學習中,充實自己的素養,因而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擴展自己的社交,也讓自己仍有活絡的社會連結及互動!

如今兒女都事業有成,各自在公營事業及教育界服務;夫婿也已退休,夫妻倆便利用閒暇之餘,在老家種種蔬果,利用清晨時光,擔任環保志工,在群英村的街道上,會看到倆夫妻為鄉里的居民奉獻服務;不僅鍛鍊身體,更加造福鄰里,實為鄰里和子女的表範和楷模!

「飽經風霜卻苦盡甘來」

現年七十三歲的劉玉鳳女士出生於冬山鄉舊寮一帶,家中貧困,自幼便刻苦耐勞幫助家計,後與三星大隱的王吉雄先生結婚。丈夫從事木工,加上平日從事農耕,5名子女陸續出生,生活雖稱不上富裕,然一家人生活平淡和樂。丈夫嘆於劉女士35歲時因病身故,突如其來的變故令家庭頓時陷入困境,遺留下了公婆及五名幼子,仰事俯畜的重擔都落在劉女士肩上。但劉女士不怨天尤人,為了家計,從事多份工作,白天從事農務或幫人除草、割稻;晚上照顧完子女及婆婆後,便再到附近的雞場幫忙殺雞,往往從晚上六、七點,工作到隔日清晨,如此身兼數職,辛勞工作十九年,才把五名子女含辛茹苦養育長大。

劉女士教養子女,身教言教並重,以親身言行做為子女的模範,五名子女從小看著母親辛勞的背影長大,成人後都有正當職業,且熱心公益服務社會。劉女士在子女長大後,也積極參與社區、廟宇志工活動,多年熱心社會公益,關心鄰里,服務社區民眾,實有貢獻為村民所稱道,其精神足堪為鄰里之楷模。

「積極正向影響週遭的熱心鄰長」

王治女士刻苦耐勞,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深受鄰里讚賞,子女們秉承精神,競競業業,在各自行業裡,發揮所長,回饋社會,孝敬父母。長子在台中大甲永信藥品公司擔任業務課長,次子在桃園龍潭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上班,長女為宜蘭縣養雞協會的員工。每位子女均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戮力以赴。

王女士積極參與鄰里活動,熱心公益,古道熱腸,只要是鄰里的事務均能親力親為,且長期擔任大福村鄰長,其服務公益的精神甚得好評,足為模範母親楷模。

「勤儉愛家 熱心鄰里」

陳素卿女士現年67歲,雖早年喪夫,但個性勤儉樸實持家,在困苦生活中打工維持家計,教導子女上進。

民國65年,先生在返家途中,因發生意外車禍,不幸撤手人寰,遺有孤苦無依的三名子女,家庭頓失支柱,母子四人相依為命,生活困頓不易,憑一己之力賺錢養家維持家計,於磁磚工廠、建築工地、採茶臨工、冷凍廠搬運工、成衣廠操作員,早出晚歸,量入為出,但每月的固定收入也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得向親友借貸學雜費。

素卿女士個性勤儉,事事親力親為,諄諄教誨子女上進,不能學壞誤入歧途,如今,家庭經濟改善,三年前用畢生積蓄蓋一棟農舍與子孫合住,如今子女均有專長,事業有成,這些年來她為家庭、子女無私的奉獻付出,足為楷模。

陳女士不僅照顧家庭、教育子女,也參與寺廟、老人會務工作,不忘投身公益,參加過村里清潔環保志工,和左鄰右舍的親朋好女拿著掃把到村內各巷道清掃圾垃,為社區全力付出。陳女士在工作與家庭間,都深獲鄰居朋友的肯定。

「母兼父職卻樂觀積極」

楊陳玉梅出生於民國43年的南澳鄉深山部落,因早年父母雙亡,由其他親屬撫養,並配合國民政府政策,遷居下山於現在的居住地(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於國小畢業後,開始和撫養家屬一同工作。婚後與夫育有二子二女,夫婿早逝。雖一度挫折傷心,但靠著信仰得著力量,樂觀面對單親的困境,也把「樂觀」這個信念,以身作則傳授給兒女們,身兼父職,努力工作,將四子女撫養成人,現已各自獨立工作生活;後因其子一人不幸往生,楊陳玉梅女士續協助撫養四孫,續身兼父職撫養其孫,楊女士以身教履行「受人點滴,湧泉以報」精神,堪為單親家庭表率;她在丈夫、兒子過世後,與子孫相依為命,還教導兒女要積極樂觀態度看待所處環境,並以正向思維面對人生,自能克服困難。

楊女士雖成長於平凡原住民家庭,無顯赫背景,早年生活不易,但平時生活簡樸、著重教育,堅持「以樂觀態度面積挫折」,家庭和睦,與子女情感濃厚,現子女均已成家立業,並有正當工作,回饋社會。楊女士天性樂觀善良、總笑臉迎人,平日除照料家庭外,對村內地方事務亦非常熱心,不僅奉公守法,更參與相關社區工作,敦親睦鄰,與鄰里相處融洽,深受鄰里好評,誠可為模範母親之表率。

「家庭有愛 擴及鄰里」

現年60歲的莊翠月女士,出生於新竹縣,雖非原鄉人,但入境隨俗,融入原民傳統生活,婚後隨夫在淳樸的松羅村定居,勤樸刻苦,溫婉賢淑,相夫教子,以茶農為生,育有兩男一女。早年生活困苦,生活環境不佳,她與夫胼手胝足,以愛心和耐心撫育子女,教育子女為人處世之道,身教言教並重,對子女教導有方,堅持栽培孩子讀書,子女們亦體念親心,力爭上游,使得孩子日後均有良好工作和態度。是莊女士最大的安慰。期間也照料事奉公婆,愛心、耐心、細心照料至極,侍奉公婆猶如己親,噓寒問暖,無怨無悔付出。莊女士堅忍卓絕,勤奮持家,家中更是賓客不斷,其尤對公益熱枕不在話下,深受村民的敬重、為鄰里所稱道。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