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發現子宮內膜癌 提醒婦女警覺停經後出血

(宜蘭大新聞中心/宜蘭市報導)陽明交大醫院婦產科近日收治一名59歲女性病患。該名婦女於52歲停經,原本只是陪伴家人就診,在等候期間得知醫院提供子宮頸抹片篩檢服務,便隨機接受檢查。
婦產科鍾凱丞醫師在執行抹片檢查時,發現其子宮頸有明顯出血情形。進一步詢問後,病患才透露自己已出現斷斷續續的停經後出血長達一年,因沒有其他不適而一直未就醫。醫療團隊立即安排子宮內膜切片及核磁共振檢查,最終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第一期。病患隨即接受手術治療,並於術後配合放射治療,幸運地因早期發現而大幅提升了預後與存活率。
陽明交大醫院婦產科鍾凱丞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屬於子宮體的癌症,由子宮內膜細胞異常增生而成,在民國111年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中位居第五。平均發病年齡約50至52歲,多見於停經後婦女,但年輕女性亦可能發生。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初經年齡早(12歲以前)、停經年齡晚(52歲以後)、未生育、肥胖、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長期單獨使用雌激素、乳癌治療藥物 Tamoxifen、以及家族史或基因突變等。
陰道異常出血是最常見的症狀,且在疾病早期就可能發生,特別是停經後若出現陰道出血,都需提高警覺。鍾凱丞醫師強調,月經過長或不規則出血、異常分泌物伴隨血絲,也都不可忽視;若為晚期子宮內膜癌,更可能出現骨盆腔疼痛、排尿困難、腸胃不適或體重減輕等警訊。
鍾凱丞醫師說明目前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透過手術前的影像檢查,確認癌症的擴散程度,若為適當的病人也有機會可以接受微創手術,像是腹腔鏡或是達文西手臂協助手術,傷口較小,恢復速度也較傳統開腹手術快,後續則依病理診斷結果,搭配放射或化學治療,並安排定期追蹤。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早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因此早期就醫檢查至關重要。
陽明交大醫院提醒,女性朋友若有停經後出血或不明原因的陰道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診斷。鍾凱丞醫師再次呼籲,平時也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避免肥胖,少吃高糖與高油脂食物,培養規律運動習慣。若屬於高風險族群或有家族病史,更應定期接受婦科篩檢,唯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效守護自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