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科技」守護心臟健康,讓每一次心跳都更安心!

(影音新聞)
(宜蘭大新聞中心/宜蘭市報導)隨著科技的進步,穿戴式裝置早已成為許多民眾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與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於7月4日(五)上午在醫院一樓大廳,共同舉辦「心動列車:運用穿戴裝置監測心律不整」衛教講座。講座旨在提升社會大眾對心律不整的認識,同時鼓勵民眾善用科技輔助,達到早期發現、即時就醫的目的,現場並安排有獎徵答互動活動,讓健康知識不再艱澀難懂,人人都能參與其中。
心律不整與中風、猝死等重大健康危機息息相關,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喪命者超過兩萬人,心律異常往往是其中的隱形殺手。陽明交大醫院心臟內科鄭文涵醫師說明:「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類型,但患者初期常以為只是壓力大或睡眠不足,很容易錯失治療黃金期,等到真正發生中風或心臟衰竭時,才追溯到是未察覺的症狀,實在令人惋惜。」
所幸科技進步帶來轉機。以智慧手錶、心電感測器為代表的穿戴裝置,已逐漸走入日常生活,提供即時心率監測功能,成為現代人身邊的「心律守門員」。講座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裝置的原理與實際應用,幫助民眾了解如何利用這些工具,提早發現潛在心律問題,使得一般民眾也能即時監控心跳與心律變化。
鄭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多數穿戴裝置運用光學感測(PPG)與單導程心電圖(ECG)技術,能夠在偵測到異常節律時發出警示,這些穿戴裝置就像『隨身型心律監測器』,可以補足傳統健檢中短時間心電圖無法捕捉間歇性異常的盲點,對於有心律不整家族史、三高病史、或曾出現心悸的族群,穿戴裝置是一項值得投資的健康利器。
心律不整常常被忽視,卻可能引發嚴重健康危機,陽明交大醫院曹玄明副院長呼籲民眾正視心律問題,透過穿戴裝置的普及推廣與心臟疾病預防的衛教,讓心臟健康教育走入社區、進入家庭,讓醫療照護從以往的「疾病治療」轉型為「預防醫學」,民眾不僅能自我監測,更可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共同建構預防導向的健康體系,為自我心臟健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