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半世紀-泰雅族klesan群文物『獵與織』返鄉特展

(記者張金源/南澳報導)宜蘭縣史館今(2)日起將於南澳鄉武塔國小舉行《獵與織》重逢半世紀-泰雅族klesan群文物返鄉特展。此項特展是由宜蘭縣史館、武塔國小共同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提出計畫申請,後由三方合作推動此項特展。

與會來賓計有中研院民族所所長胡台麗教授及其團隊、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各部落耆老、各國小校長、師生等,場面溫馨。

宜蘭縣史館表示,klesan為泰雅族南澳群人的自稱;自1958年開始,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長凌純聲先生的規畫下,展開「南澳泰雅族研究計畫」,由李亦園先生(日後為中研院院士)主持,並於1960-1963年帶領一群年輕的人類學者,來到了南澳進行泰雅族文化研究的田野調查,最後除了完成《南澳的泰雅人》這一本重要的田野民族誌外,並價購一批泰雅族文物運回中研院典藏。該批文物不僅工藝技術精湛,為現代泰雅文物中少見,甚且許多工藝今日已經失傳。

這是一場由部落族人發起,結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宜蘭縣南澳鄉武塔國小、宜蘭縣史館共同主辦,蘭陽博物館協辦,並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所完成的特展。主要展出的物件有當初調查採集的精選的文物,包含當時泰雅族klesan群的獵具、藤編、苧麻織品、飾品等,以及李亦園先生田野調查時的手稿。從這些物件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當時泰雅族的物質文化,以及泰雅族人精湛的工藝及美學,也可以看到當時的泰雅族人,基於生活的需要,透過與居住在近山地區的噶瑪蘭人進行物資的交換,例如以山產物交換族人無法生產的用具:金屬製的刀、箭頭,或是製做衣服所需的毛線、貝珠、琉璃珠等。

宜蘭縣史館指出,這項文物返鄉特展希望透過部落及學校民族教育的力量,凝聚族群意識,並對族群文化展開保存、記錄與傳習之路。本次除了讓族人再次親眼看見祖先的工藝美學,亦由族人訪談耆老進行物件指認,確認並深化文物的意涵;並結合學校民族教育,讓學生透過真實的物件認識族群文化,將文化的詮釋權回歸部落族人,再次喚起族群榮耀與認同,建構族群意識。

 

 

今天上午10時於武塔國小舉辦開幕儀式,特別邀請當時參與考察的人類學者再次回到南澳,與部落耆老們重逢進行座談,會後由武塔國小學生協同進行特展導覽解說。敬邀各界朋友一起與會,希望讓您看見泰雅文物工藝精湛之美,也期待您一起關心及省思,族群振復及原住民轉型正義的議題。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