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北管軒社」文物普查展成果

(影音新聞)

(記者江柏恩/宜蘭報導)「輸人毋輸陣,輸陣歹看面」!宜蘭為全國著名的北管「子弟窟」,北管社團的數量及人才均具有全台重要性。縣府為傳承並推廣本縣的北管文化特色,積極提案爭取中央經費並編列配合款,分年分期辦理境內北管社團文物普查,目前已完成第1期:宜蘭市、礁溪鄉、員山鄉及壯圍鄉的調查成果,今(27)日縣長林姿妙特別到場參與成果發表,並頒發感謝狀向13個協助本次普查計畫的社團致謝,期許調查成果讓大眾更深入瞭解「北管戲曲」對於宜蘭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宜蘭的北管戲曲可分為「西皮」及「福祿」兩系統,全盛時期曾有200多個演出組織。早期北管子弟團參加地方廟會,為了互相比拚,不惜耗費重資聘請師傅製作細緻的錦旗、戲服、鑼鼓架等來吸引觀眾的目光及掌聲,投入其中的執著拚勁,而有「憨子弟」之稱。隨著時代變遷及娛樂形式的多元變化,北管的盛況已大不如前,縣府為推動北管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希望透過北管文物的調查,讓大家瞭解宜蘭北管的輝煌時代。

縣府分別於民國97年及98年登錄「漢陽北管劇團」及「宜蘭總蘭社」為本縣「傳統表演藝術」類文化資產,其中「漢陽北管劇團」更獲得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足見宜蘭的北管戲曲在全台的重要性。為此,縣府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辦理第1期的普查計畫,並已完成4個鄉鎮的普查,計有231件文物資料錄案,第2期溪南地區的普查計畫也在進行中,後續將徵求各社團的保存意願,辦理相關文物列冊或指定程序,為珍貴物件規劃更妥適的保存及展演資源。

林姿妙縣長表示,北管「子弟窟」是宜蘭重要的文化瑰寶,透過本次的普查成果,讓我們瞭解北管戲曲的傳承演變,是匯聚歷代眾人之力才能保留至今,從現場展出的文物如大獅旗、銅鑼及三弦,可發現北管物件包含了織藝、金工及雕刻等工藝技術,可謂有形與無形歷史資產的寶庫。縣長指出,要特別感謝本次協助普查計畫的13個社團,主動提供珍藏多年的北管文物予縣府普查錄案,讓大家有機會從「文物」的角度,認識宜蘭的北管歷史與戲曲內涵,縣府也將持續連結各社團組織的動能,努力保存、發揚宜蘭的傳統文化。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