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第11檔展覽今開幕!

(影音新聞)

(記者洪方生/宜蘭市報導)《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第11檔展覽主題為「席德進《人與自然》&阮義忠《心靈的獨白》」,展出台灣重要畫家席德進先生的人物肖像畫與風景繪畫,以及阮義忠老師半世紀前為《幼獅文藝》、寰宇與文皇等出版社刊物繪製設計的插畫,本檔期展覽時間自7月10日至9月27日。

宜蘭市公所表示,本檔展覽感謝羅綸有先生個人贊助,並感謝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授權本館使用席德進先生的畫作,以及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席德進先生畫作的數位典藏檔案。

席德進(1923-1981)是20世紀華人畫壇的重要藝術家,畫風兼容東方氣韻與西方神髓,繪畫手法有油畫、水彩、素描等等,主題有人物肖像、風景靜物以及民俗建築等。席德進曾在〈我的藝術與台灣〉一文中提到:「我的畫,從早期開始直到今天終有一個不變的基調;那就是以臺灣這地方的景物,作我表現的素材。我在臺灣的時間,已與我在家鄉四川居留的時間相等,但是我繪畫的生涯──從孕育、發展到創作,卻全是臺灣給我的因素而促成。」顯見席德進將自身創作的源流與台灣連結在一起。

人物肖像畫在席德進繪畫成就中佔有相當的比重,早期創作(1948-1950)的人物肖像充滿歐洲古典風格特色,表現較為素樸而平面化。1950到1956年開始大膽的色彩表現,1960到1965年背景色彩開始轉繽紛櫬托強調主體人物單一色相表現,本次展出的《紅衣少年》(1962)即是此時期的佳作,繽紛的背景加上主角鮮豔的上衣,青春洋溢、神采飛揚且維妙維肖。席德進於素描創作的媒材,有碳筆、毛筆、鉛字筆、鉛筆、粉彩等,用所謂「冷硬似鐵、既準且狠」的線條,掌握描寫對象的特性。1966年由歐返台後,轉而偏重台灣鄉土民俗的描寫,以臺灣民間廟宇、民房和民俗物品為主題,有時描寫屋宇的一角,或建築正面莊嚴的結構氣勢。有時是單純的傳統民藝如太師椅,或民間戲偶。他四處寫生而對台灣文化資產建築、文物與風俗民情多所涉獵,1973年更發表文章介紹傳統民間藝術

如門神、皮影戲、漢磚畫及陶俑,希望藉由了解過去,發想未來創作的方向。本檔展覽中,包括《金門老人奏樂》、《關渡宮》(1980)都可以看到這些樣態。席德進的風景水彩畫溫和內斂、寫意,與油畫肖像表現強勁外顯的寫實,風格有所不同。1957至1969年以前席德進以準確的透視及具結構性的黑色線條為基礎,表現台灣都市街景及歐美大都會重要風景區的寫生創作。1969年以後畫風一轉以氤氳迷朦的畫法,結合帶有中國水墨畫寫意筆法,並開始習中國碑帖書法,使筆法更具書法性的功力,建構繪畫創新的形式。本檔展覽中,包括《山與樹》(1979)以及數幅地景畫作,都可以看到這些呈現「自然的觀照」的手法。

阮義忠老師這次展出《心靈的獨白》,源自1970年席德進先生在《大學》雜誌所寫的一篇文章《阮義忠的線畫:自我心靈的獨白》,席德進先生發現在1970年的當時,一些重要的文藝刊物跟雜誌開始出現一些刊頭跟插畫,出現一種以線條結構組合,帶有無限意象的黑白畫,與文章本身未必有關連,卻不可或缺,簽名署名「QQ」,直到當年年末,瘂弦才將當時剛在文藝界發光的阮義忠老師介紹給席德進先生認識,席德進先生給予阮義忠老師的繪畫很優美的評析,這個跨越半世紀的緣分,也成為本檔展覽策畫的機緣,為了與席德進先生的作品對話,阮義忠老師整理了自己過去為多家出版社繪製的插畫與刊頭;有時抽象的繪畫會顯現創作者心靈的獨白,有時則是要純粹展現形式與材質的表情與平衡,透過本檔展覽,呈現阮義忠老師早期最直觀內心也最讓觀眾看見自我的作品。

市長江聰淵表示,席德進先生是台灣藝術史上重要的畫家,台灣的文化地景成為席德進先生創作的養分,台灣的風土民情是阮義忠老師作品的基石,藝術家會從外在的人事物獲得靈感,也會從內心的世界獲得自我覺察的啟發,大家來參觀展覽,也可以體驗一下藝術家眼中人與自然的互動,請讓《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再次給各位朋友帶來感動。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持續辦理常態性攝影工作坊,歡迎市民踴躍報名參加,報名請洽官網-攝影工作坊頁面:http://culturaltour.e-land.gov.tw/stories_of_taiwan/

 

閱讀更多

相關文章

Clos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